孟德新书内容介绍
要什么样的?umdbbs上全是。不可以懒哦!
《道德经》
《道德经》涵盖治国、治家、治身之常理,道德二字为此书的总纲,也是万事万物之根本,道是隐形的,德是显现的。德不能离道,道更不能离德,无德不能显道。道为体,德为用,即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思想有十大特性: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道德学看似至深至奥玄之又玄,实则至简至易易懂易行。
道之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慈:以仁慈之心,善待天下万事万物,以己之慈,感化万物,万物受感,自已归慈,若天下人皆慈,百姓自安,国家自治,慈焉能不勇?
俭性清静,清清静静,无妄为之行,顺天应人,合与自然,利益万物,物物受利,人人受益,俭安能不广?
不敢为天下先,谦卑处下,无智无欲,与物无争,不悦己长,置身于后不为人先,如此水性,此性虽不为器用,而无器能于之争。此不争之器,无器能比,人之行事,守此三性,执此三宝,事无不成道无不就。
若舍此三性,贪心必生,争强好胜,争权夺利,争先恐后,仁慈皆无,如此相争,与道远已,身虽不死,神实已亡。
《道德经》思想有十大特性: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道德学看似至深至奥玄之又玄,实则至简至易易懂易行。
道之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慈:以仁慈之心,善待天下万事万物,以己之慈,感化万物,万物受感,自已归慈,若天下人皆慈,百姓自安,国家自治,慈焉能不勇?
俭性清静,清清静静,无妄为之行,顺天应人,合与自然,利益万物,物物受利,人人受益,俭安能不广?
不敢为天下先,谦卑处下,无智无欲,与物无争,不悦己长,置身于后不为人先,如此水性,此性虽不为器用,而无器能于之争。此不争之器,无器能比,人之行事,守此三性,执此三宝,事无不成道无不就。
若舍此三性,贪心必生,争强好胜,争权夺利,争先恐后,仁慈皆无,如此相争,与道远已,身虽不死,神实已亡。
孟德新书内容介绍,《道德经》
2021年8月7日 晴朗
文/至善至柔
一直喜欢老子的《道德经》,每一篇拿出来都是一段经典,如上善若水,如道可道,非常道。
今天我要学一学,说一说我最喜欢的这一章,因为短短的不到百字,却把道与德描述的精恰万分,却又恰到好处,圣人就是圣人的智慧,后辈们学就完了!
势: 这里指万物生长的自然环境的意思。一说:势者,力也;一说,对立。
莫之命而常自然: 不干涉或者主宰万物,而任万物自化自成的意思。
覆: 维护、保护的意思。
玄德: 即上德的意思。它产生万物而又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又不自恃有功。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然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但是环境却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
所以说,万事万物要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人们所尊崇,德所以被人们所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却不加以主宰,一切都是顺其自然。
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万事万物都受到抚养和保护。
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却又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却又不主宰,这就是玄远的德之奥妙与高深莫测之所在!
道与德就如同我们的长辈一样,ta生育我们,养育我们,却又不约束我们;ta爱我们,宠我们,却又不主宰我们!
冥想:
冥冥中我来到了一座特别古老却又简朴的建筑物前。我打开门,有一道非常悠长的通往地下室的楼梯。
楼梯的间距又宽又矮,左右的距离刚好适中,走起来特别的舒服,楼梯两旁的墙壁上,一面刻着有些模糊的甲骨文,
仔细一看,看到了道可道,非常道几个字,虽然不能识别太多字,但隐隐感觉刻的是整部《道德经》。
墙壁的另一面是人物壁画,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墙壁上方蔓延着紫藤花,一直延伸,寻着花香的指引一直向前。
快走到尽头时闻到屋子里面飘出淡淡的清香和悠扬的乐曲,有一道开着的门,我慢慢的试探的靠近,刚刚迈进屋子,就看见有几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在品茶聊天。
几位老者对我招手示意,感觉似曾相识,却又感觉不曾相识,我走过去轻轻地坐在了一个空余的石凳上。
屋内烟雾缭绕,远远的有位翩翩少年不知道在弹的是什么琴,也不知道弹的是什么曲子,只是感觉把我融入在了屋子的氛围当中!
转头听到几位老者正在谈古论经,他们声音温婉,一丝丝钻如我的耳中,我似乎不仅在倾听,还时不时的加入其中。
只听到其中一位老者说: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这不正是我今日所学的《道德经》吗?
还有一位老者说:无为无不为,心想事竟成!
而此时,我是谁?谁是我?我心中所想又到底是什么?
文/至善至柔
一直喜欢老子的《道德经》,每一篇拿出来都是一段经典,如上善若水,如道可道,非常道。
今天我要学一学,说一说我最喜欢的这一章,因为短短的不到百字,却把道与德描述的精恰万分,却又恰到好处,圣人就是圣人的智慧,后辈们学就完了!
势: 这里指万物生长的自然环境的意思。一说:势者,力也;一说,对立。
莫之命而常自然: 不干涉或者主宰万物,而任万物自化自成的意思。
覆: 维护、保护的意思。
玄德: 即上德的意思。它产生万物而又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又不自恃有功。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然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但是环境却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
所以说,万事万物要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人们所尊崇,德所以被人们所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却不加以主宰,一切都是顺其自然。
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万事万物都受到抚养和保护。
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却又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却又不主宰,这就是玄远的德之奥妙与高深莫测之所在!
道与德就如同我们的长辈一样,ta生育我们,养育我们,却又不约束我们;ta爱我们,宠我们,却又不主宰我们!
冥想:
冥冥中我来到了一座特别古老却又简朴的建筑物前。我打开门,有一道非常悠长的通往地下室的楼梯。
楼梯的间距又宽又矮,左右的距离刚好适中,走起来特别的舒服,楼梯两旁的墙壁上,一面刻着有些模糊的甲骨文,
仔细一看,看到了道可道,非常道几个字,虽然不能识别太多字,但隐隐感觉刻的是整部《道德经》。
墙壁的另一面是人物壁画,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墙壁上方蔓延着紫藤花,一直延伸,寻着花香的指引一直向前。
快走到尽头时闻到屋子里面飘出淡淡的清香和悠扬的乐曲,有一道开着的门,我慢慢的试探的靠近,刚刚迈进屋子,就看见有几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在品茶聊天。
几位老者对我招手示意,感觉似曾相识,却又感觉不曾相识,我走过去轻轻地坐在了一个空余的石凳上。
屋内烟雾缭绕,远远的有位翩翩少年不知道在弹的是什么琴,也不知道弹的是什么曲子,只是感觉把我融入在了屋子的氛围当中!
转头听到几位老者正在谈古论经,他们声音温婉,一丝丝钻如我的耳中,我似乎不仅在倾听,还时不时的加入其中。
只听到其中一位老者说: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这不正是我今日所学的《道德经》吗?
还有一位老者说:无为无不为,心想事竟成!
而此时,我是谁?谁是我?我心中所想又到底是什么?
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第一章讲解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个道,我们简明扼要地讲。
道就是人生的道路,
在有些解读当中,把道说成是事物的规律,宇宙万物的规律,
想要说明,道是多么宏伟壮观,包含了一切的存在,
但是,偏偏漏掉了最重要的因素,人的这个主题。
我们要看到,是人类在了解外界的规律的基础上面,形成自己的知识,
这些知识,不过是我们从外界的对象上得到的认识,
认识到了这些知识,就像我们使用工具,是在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服务。
不是学习知识,反倒被知识带着我们去做人了,
按照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去做人,把人变成是在流水线上的工具了,
所有对知识的认知,就像我们灵活的掌握工具,使用工具的性质,
服务在人类发展的意义上面,规律是等而下之的,人的意义,是在上面的。
第一个道,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已经把世间万物和它们的规律包含在里面了。
所以对这个认识不到位,就很容易把人,跟那些基础知识一起,放到了一个低等的层面。
所以我们讲,对道的认识,并不是学习对规律的认知,
而是在学习做人的更高的层面上,认识人生的本质,
也就是,遵循着道,在生命的本质上去完成自己的人生。
虽然每一个人,个体都不相同,人生的实际意义,也不相同,
但是所有不同的差异,在每个人生命的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在这个根底上,对于所有的不同,在根本上相同。
所以要是把对这第一个道的认识,放在了自我的认识上面,
它就是不完全的了,在每个个体认识上有它的缺陷了,
只有在人类整体的生命意义上来认识它,
才能在每一个个体身上,体现出道的完整的内涵,
所以第一个道,既包含了所有的人类发展在里面,
又因为在人生道路上的高度,它也包含了世上的一切,
这是第一个道,在这两个总体高度上的基本认识。
道可道的“可道”,是人生实际可行的道路,
要知道这个可行的道路是怎么样的,
我们就先要知道什么道路是不可行的,
这就要从人生和事物,这两个人类发展的基本要素上说起,
也就是,人类社会的运行虽然看起来千变万化,
只不过是建立在这两个基本要素的运转上的,
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演化出来了世间万象,
透过现象看待本质,我们就需要从这两个要素的基本上,
知道在它们之间相互的运转,会发生怎么样的本质变化。
首先从人生的角度来看,虽然第一个道,强调了在生命意义上的主题,
但是要把这个道,凌驾在事物发展之上,这就像把两个磁铁的正极,
硬要把它们捏合在一起,到最后总是要不欢而散的,
这是在人生道路上不可行的地方,反过来呢,
从事物的角度来看,就像我们前面讲的,
知识不过是为人所用的工具一样,事物也只是人生发展的基础,
虽然在事物的状态上也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的道路,
这些看起来得到实际发展的道路,其实是在把人拉低了层面,
把人生本来应该是冒出头来的,在自己生命意义上的成长,
变成是在事物当中,只是在其中寻找外在满足的活着。
认识到这两种不可行的道路之后,我们就要看到,
人生的道路,通过事物的反映,能够形成实际体现出来的道路,
既不同于对于人生道路的认识,也不同于对事物原来的认识,
而是在两者的交融上,有一条被兼容的道路显现出来了,
这是在人类实际发展上,惟一可以被许可的道路,
也就是,在事物的形态上,惟一可以去达到人类的生命意义,
并且去实现它的道路,在这个认识上,除了这个本质发展,
其它在任何走法上可以被寻找到的道路,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都是不可行的,
第二个道,也就是认识到了在事物实际发展当中可行的人生道路。
第一个道,在人生本质认识上找到了一个,一定的道路,
第二个道,是在事物的状态上,找到了一个在人生实际发展上合二为一的道路。
第一个道,在人生的本质意义上,跟我们所处的世界完全不同,
而第二个道,跟事物原来的发展状况截然不同,
所以落在事物变化无常的情况上面,“非常道”的非常,
在前面讲的这两个认识上,就需要不断的落实出来,
一方面,就需要背离,不是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实际情况,
在这个问题上,因为牵涉到在每一个人的主体地位上,
要完成从自己内在生命状态上的发展,
所以在具体发展上总是免不了要面对这种情况,
也就是,从自身吸收外界具体内容的构成上,
其中并不会有,在这个整体状态上确立起来的人生道路,
所以就需要背离到,从自身的主体结构上所能够成就的人生之道,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章节里陆陆续续都会讲到,
所有的具体成就,都是从自己在完成着,体现事物内在的人生发展。
另一个方面是,要能够达到在人生和事物的两端上都正常的发展道路,
单纯在人生发展上,并不是正常的;单纯在事物发展上,也不是正常的,
只有把人生之道,反映在事物的形态上;同时,
从事物的形体上,体现出人生之道的形成来;
两边都在作交相的呼应,然后把各自的一面表现出来,
这样一来,在这两边既不相同,而又相似;既有等同,而又有区别,
在两者的融会贯通之中,独立走出了“中庸之道”来,
这是在两边独自的正常上,得出一个综合的正常,
然后,这才是真正正常的,人生在事物形态上得到的发展之道。
从这两个前提上面,非常之道,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发展情况,
从人生上在保持本质发展,从事物上反映出正常状态,
也就在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在产生出实际行走的道路,
第三个道,所以就从现实的状况,走出了人生进步向上的道路
在这里需要额外说明的是,虽然这个正常发展的人生之道,
已经跟事物原来的状态不一样了,而且等于是被重新创建出来的,
但是对这个被建立出来的,正常在人生上的发展道路,
在它的外形特征上,除了还是用事物的这个名词来形容,
实在找不到其它的用词来代替了,
虽然它已经跟原来的事物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而只是在它的形态上,在为达到人生发展的目标,
所以后面第二十五章,详细在讲“强字之曰道”,也是这个问题,
这个区别,相信大家在后面所有章节出现的描写当中,
能够从在“事物”这个用词上,不同的意思里面分辨出来,
同时,这也就延伸到,我们后面要讲的“名可名,非常名”上面。
“名可名,非常名”,在事物的形态上,就要有一个不一样的认识了,
也就是在事物上面假借出人生的道路来之后,
事物自身的发展,自然也就会引起了一系列的改变,
第一个名,就是事物发展的性质,因为人生的本质被灌输进去了,
引起了事物在根本意义上的改变,发生的第一个名,
是事物在为人生发展的属性上,就有了人生的名分。
第二个可名,从事物在人生本质上的发展,
事物发展的目的,也就改变到为人生实现的意义上来了,
然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可以去达到为之实现的目标,
在这里面,从事物内在的人生意义上,实际可以完成的走向,
就可以反映出第二个名,事物在人生长远发展上的名义。
前面第一个名,从人生的本质上,体现出事物外在的属性,
第二个名,从人生内在意义,反映出事物长远的实现,
这两种从人生的内在,通过在事物外部的形成表达出来,
这种人为的表达,让事物发展的特征就跟原来不一样了,
所以第三个名,“非常名”,背离了事物过去的形态,
正常在能够实现人生的目标,在实际的情况上面,
就有了在为人生具体成就上的命名,这就像造房子一样,
从内在居住的需要上,先有了在人生本质意义上的雏形,
然后在建造的过程当中,所有的原材料和施工,都是为了把房屋的实体建成,
而在每一个工作上实际做到这两点,这个房子就一步步被造好来,
最后再给它一个冠名,这个冠名,也就把前面三个名称的内容,
都包含在里面了,在事物上所以能够完成在人生内涵上的系统建设。
从前面可以看到,人生道路上的发展需要,通过事物的形态在得到完成,
后面就在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没有命名,也就是事物本身里面还没有人生的内涵,
它还是一个原生态,在它里面就有开发的余地,
从没有这些内涵,到里面打开了一个人生发展的空间,形成内在的天地,
这里的天,是在里面,有了一个实际向上的成长高度,
地,是通过实际发展,可以努力达到实现的地方去,
这也就是“道可道”,在“非常道”上发生出来了,
就像从自然界之中,人类的开天辟地,有了自己的天地,
从原来没有,到里面有了,还是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被开创起来。
从内在的发生,事物的外在也就有了在成形上的命名,
事物上的建设,就在人生的发展上,一直不断的延续下去,
从它的成就上,就像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被创造出来了,
能够让人们在里面,自足的成长,完成自己的实际发展,
这个外在的生态建设,从它被命名的内涵上面,
就在体现人生内在发展的需要,所以,从外围上对人生的内在实现,
也就起到了,对其中的人们,在内在养育上的母体作用。
这里我们看到,无名有名,出现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无中生有,
从没有人生的内涵到具有事物在为人生的成就,
需要看到,在没有的时候,事物的本身,还是存在的,只是没有其中那种内涵;
等到有了的时候,就在事物的本身具有了人生发展的体现。
人生在事物上的发展,就这么一步步地回转出来。
后面所以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能够使事物达到为人生发展的目的,这一路上,
就要看到,从认识人生发展的正常需要上面,
还没有那种内在发展的流通,这个时候,
就要从追求为人生道路的实际发展上,
来看到,在事物的状况当中,能够在其中得到成长的美妙,
这是一个从人生外在意义已经有了,
但是在事物的状况之中还没有,在里面得到实际发生的方式。
在认识事物正常发展的需要上面,
就要从事物内在具有的人生目标,来追求外在实现的成就,
跟前面不一样的是,这是一种内在已经有了,
但是外在还没有完成的方式,所以就像已经被规划好了,
只要在事物的实体上,把人生内在的心愿,把它描绘出来就可以了。
这样一来,人生发展和事物发展,这两种正常的发展状态,
相互在对方的状态上确立起来了,也就是后面讲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人生发展能够立足在现实状况之上,分化出这两种发展成就的体现,
虽然是在现实状况同一个基本面上产生出来的,
但是它又分别在人生和事物不同的性质上,有不同的实际意义,
也就是,人生在事物上得到实际发展的意义,
而事物在人生上得到长远实现的意义,
两者各有自己优异的表现,也分别得到了,
人生去为事物发展的命名,和事物得到在人生成就上的命名,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就各自独立出去了,
因为两者在整体发展的意义上是一致的,
相互从内在和外在的形成上在互补,形成组合,
所以会同在总体结构上,构成内外在共同发展的关系,
这个过程,从分化的看待,到汇总在一起,
本身就是人生处在事物外围之中的基本模式,
但是经过了这么一整合,从原来的不相容,
现在能够在彼此的相称上,融合成一个内外相通的构造,而称之为玄。
关于“玄”这个字,我们通常会觉得,
玄是很深奥的,但是深奥并不应该只是一种感觉,
这就像解读道德经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就是这么一些文字,
但是其中的意思确实非常深奥,即使是这样,
总有把它解释出来,让人明白的时候。
所以“玄”这个字,《说文解字》里面说“黑而有赤色者为玄”。
也就是在事物发展的表现当中,
幽深隐秘的蕴含着人生从中成长的体现;
所以在一切事物发展之中,需要有深度的认知,
才能发现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真正原因。
最后面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把这种深度流转了起来,具体表现在,
人生的成长,通过事物的现实状况当中,得到实际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把握事物的实际进行,
又在使人生的内在发展,去达到长远的实现,
这两种复合起来的结构,在动态发展上回旋往复,
把人生和事物两者之间的内外在关系,运转起来了,
这就让众生在充实自己的成长上,从现实生长上相应得到实现的美妙,
在具体发展当中,内在跟外在互通,长远和当前互通,
人生的成长能够进入到事物的发展里面来,
事物的促进又能够让人生在其中走向外在的实现,
在相对认知的贯通上,形成了起承转合的门户作用。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个道,我们简明扼要地讲。
道就是人生的道路,
在有些解读当中,把道说成是事物的规律,宇宙万物的规律,
想要说明,道是多么宏伟壮观,包含了一切的存在,
但是,偏偏漏掉了最重要的因素,人的这个主题。
我们要看到,是人类在了解外界的规律的基础上面,形成自己的知识,
这些知识,不过是我们从外界的对象上得到的认识,
认识到了这些知识,就像我们使用工具,是在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服务。
不是学习知识,反倒被知识带着我们去做人了,
按照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去做人,把人变成是在流水线上的工具了,
所有对知识的认知,就像我们灵活的掌握工具,使用工具的性质,
服务在人类发展的意义上面,规律是等而下之的,人的意义,是在上面的。
第一个道,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已经把世间万物和它们的规律包含在里面了。
所以对这个认识不到位,就很容易把人,跟那些基础知识一起,放到了一个低等的层面。
所以我们讲,对道的认识,并不是学习对规律的认知,
而是在学习做人的更高的层面上,认识人生的本质,
也就是,遵循着道,在生命的本质上去完成自己的人生。
虽然每一个人,个体都不相同,人生的实际意义,也不相同,
但是所有不同的差异,在每个人生命的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在这个根底上,对于所有的不同,在根本上相同。
所以要是把对这第一个道的认识,放在了自我的认识上面,
它就是不完全的了,在每个个体认识上有它的缺陷了,
只有在人类整体的生命意义上来认识它,
才能在每一个个体身上,体现出道的完整的内涵,
所以第一个道,既包含了所有的人类发展在里面,
又因为在人生道路上的高度,它也包含了世上的一切,
这是第一个道,在这两个总体高度上的基本认识。
道可道的“可道”,是人生实际可行的道路,
要知道这个可行的道路是怎么样的,
我们就先要知道什么道路是不可行的,
这就要从人生和事物,这两个人类发展的基本要素上说起,
也就是,人类社会的运行虽然看起来千变万化,
只不过是建立在这两个基本要素的运转上的,
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演化出来了世间万象,
透过现象看待本质,我们就需要从这两个要素的基本上,
知道在它们之间相互的运转,会发生怎么样的本质变化。
首先从人生的角度来看,虽然第一个道,强调了在生命意义上的主题,
但是要把这个道,凌驾在事物发展之上,这就像把两个磁铁的正极,
硬要把它们捏合在一起,到最后总是要不欢而散的,
这是在人生道路上不可行的地方,反过来呢,
从事物的角度来看,就像我们前面讲的,
知识不过是为人所用的工具一样,事物也只是人生发展的基础,
虽然在事物的状态上也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的道路,
这些看起来得到实际发展的道路,其实是在把人拉低了层面,
把人生本来应该是冒出头来的,在自己生命意义上的成长,
变成是在事物当中,只是在其中寻找外在满足的活着。
认识到这两种不可行的道路之后,我们就要看到,
人生的道路,通过事物的反映,能够形成实际体现出来的道路,
既不同于对于人生道路的认识,也不同于对事物原来的认识,
而是在两者的交融上,有一条被兼容的道路显现出来了,
这是在人类实际发展上,惟一可以被许可的道路,
也就是,在事物的形态上,惟一可以去达到人类的生命意义,
并且去实现它的道路,在这个认识上,除了这个本质发展,
其它在任何走法上可以被寻找到的道路,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都是不可行的,
第二个道,也就是认识到了在事物实际发展当中可行的人生道路。
第一个道,在人生本质认识上找到了一个,一定的道路,
第二个道,是在事物的状态上,找到了一个在人生实际发展上合二为一的道路。
第一个道,在人生的本质意义上,跟我们所处的世界完全不同,
而第二个道,跟事物原来的发展状况截然不同,
所以落在事物变化无常的情况上面,“非常道”的非常,
在前面讲的这两个认识上,就需要不断的落实出来,
一方面,就需要背离,不是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实际情况,
在这个问题上,因为牵涉到在每一个人的主体地位上,
要完成从自己内在生命状态上的发展,
所以在具体发展上总是免不了要面对这种情况,
也就是,从自身吸收外界具体内容的构成上,
其中并不会有,在这个整体状态上确立起来的人生道路,
所以就需要背离到,从自身的主体结构上所能够成就的人生之道,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章节里陆陆续续都会讲到,
所有的具体成就,都是从自己在完成着,体现事物内在的人生发展。
另一个方面是,要能够达到在人生和事物的两端上都正常的发展道路,
单纯在人生发展上,并不是正常的;单纯在事物发展上,也不是正常的,
只有把人生之道,反映在事物的形态上;同时,
从事物的形体上,体现出人生之道的形成来;
两边都在作交相的呼应,然后把各自的一面表现出来,
这样一来,在这两边既不相同,而又相似;既有等同,而又有区别,
在两者的融会贯通之中,独立走出了“中庸之道”来,
这是在两边独自的正常上,得出一个综合的正常,
然后,这才是真正正常的,人生在事物形态上得到的发展之道。
从这两个前提上面,非常之道,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发展情况,
从人生上在保持本质发展,从事物上反映出正常状态,
也就在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在产生出实际行走的道路,
第三个道,所以就从现实的状况,走出了人生进步向上的道路
在这里需要额外说明的是,虽然这个正常发展的人生之道,
已经跟事物原来的状态不一样了,而且等于是被重新创建出来的,
但是对这个被建立出来的,正常在人生上的发展道路,
在它的外形特征上,除了还是用事物的这个名词来形容,
实在找不到其它的用词来代替了,
虽然它已经跟原来的事物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而只是在它的形态上,在为达到人生发展的目标,
所以后面第二十五章,详细在讲“强字之曰道”,也是这个问题,
这个区别,相信大家在后面所有章节出现的描写当中,
能够从在“事物”这个用词上,不同的意思里面分辨出来,
同时,这也就延伸到,我们后面要讲的“名可名,非常名”上面。
“名可名,非常名”,在事物的形态上,就要有一个不一样的认识了,
也就是在事物上面假借出人生的道路来之后,
事物自身的发展,自然也就会引起了一系列的改变,
第一个名,就是事物发展的性质,因为人生的本质被灌输进去了,
引起了事物在根本意义上的改变,发生的第一个名,
是事物在为人生发展的属性上,就有了人生的名分。
第二个可名,从事物在人生本质上的发展,
事物发展的目的,也就改变到为人生实现的意义上来了,
然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可以去达到为之实现的目标,
在这里面,从事物内在的人生意义上,实际可以完成的走向,
就可以反映出第二个名,事物在人生长远发展上的名义。
前面第一个名,从人生的本质上,体现出事物外在的属性,
第二个名,从人生内在意义,反映出事物长远的实现,
这两种从人生的内在,通过在事物外部的形成表达出来,
这种人为的表达,让事物发展的特征就跟原来不一样了,
所以第三个名,“非常名”,背离了事物过去的形态,
正常在能够实现人生的目标,在实际的情况上面,
就有了在为人生具体成就上的命名,这就像造房子一样,
从内在居住的需要上,先有了在人生本质意义上的雏形,
然后在建造的过程当中,所有的原材料和施工,都是为了把房屋的实体建成,
而在每一个工作上实际做到这两点,这个房子就一步步被造好来,
最后再给它一个冠名,这个冠名,也就把前面三个名称的内容,
都包含在里面了,在事物上所以能够完成在人生内涵上的系统建设。
从前面可以看到,人生道路上的发展需要,通过事物的形态在得到完成,
后面就在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没有命名,也就是事物本身里面还没有人生的内涵,
它还是一个原生态,在它里面就有开发的余地,
从没有这些内涵,到里面打开了一个人生发展的空间,形成内在的天地,
这里的天,是在里面,有了一个实际向上的成长高度,
地,是通过实际发展,可以努力达到实现的地方去,
这也就是“道可道”,在“非常道”上发生出来了,
就像从自然界之中,人类的开天辟地,有了自己的天地,
从原来没有,到里面有了,还是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被开创起来。
从内在的发生,事物的外在也就有了在成形上的命名,
事物上的建设,就在人生的发展上,一直不断的延续下去,
从它的成就上,就像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被创造出来了,
能够让人们在里面,自足的成长,完成自己的实际发展,
这个外在的生态建设,从它被命名的内涵上面,
就在体现人生内在发展的需要,所以,从外围上对人生的内在实现,
也就起到了,对其中的人们,在内在养育上的母体作用。
这里我们看到,无名有名,出现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无中生有,
从没有人生的内涵到具有事物在为人生的成就,
需要看到,在没有的时候,事物的本身,还是存在的,只是没有其中那种内涵;
等到有了的时候,就在事物的本身具有了人生发展的体现。
人生在事物上的发展,就这么一步步地回转出来。
后面所以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能够使事物达到为人生发展的目的,这一路上,
就要看到,从认识人生发展的正常需要上面,
还没有那种内在发展的流通,这个时候,
就要从追求为人生道路的实际发展上,
来看到,在事物的状况当中,能够在其中得到成长的美妙,
这是一个从人生外在意义已经有了,
但是在事物的状况之中还没有,在里面得到实际发生的方式。
在认识事物正常发展的需要上面,
就要从事物内在具有的人生目标,来追求外在实现的成就,
跟前面不一样的是,这是一种内在已经有了,
但是外在还没有完成的方式,所以就像已经被规划好了,
只要在事物的实体上,把人生内在的心愿,把它描绘出来就可以了。
这样一来,人生发展和事物发展,这两种正常的发展状态,
相互在对方的状态上确立起来了,也就是后面讲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人生发展能够立足在现实状况之上,分化出这两种发展成就的体现,
虽然是在现实状况同一个基本面上产生出来的,
但是它又分别在人生和事物不同的性质上,有不同的实际意义,
也就是,人生在事物上得到实际发展的意义,
而事物在人生上得到长远实现的意义,
两者各有自己优异的表现,也分别得到了,
人生去为事物发展的命名,和事物得到在人生成就上的命名,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就各自独立出去了,
因为两者在整体发展的意义上是一致的,
相互从内在和外在的形成上在互补,形成组合,
所以会同在总体结构上,构成内外在共同发展的关系,
这个过程,从分化的看待,到汇总在一起,
本身就是人生处在事物外围之中的基本模式,
但是经过了这么一整合,从原来的不相容,
现在能够在彼此的相称上,融合成一个内外相通的构造,而称之为玄。
关于“玄”这个字,我们通常会觉得,
玄是很深奥的,但是深奥并不应该只是一种感觉,
这就像解读道德经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就是这么一些文字,
但是其中的意思确实非常深奥,即使是这样,
总有把它解释出来,让人明白的时候。
所以“玄”这个字,《说文解字》里面说“黑而有赤色者为玄”。
也就是在事物发展的表现当中,
幽深隐秘的蕴含着人生从中成长的体现;
所以在一切事物发展之中,需要有深度的认知,
才能发现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真正原因。
最后面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把这种深度流转了起来,具体表现在,
人生的成长,通过事物的现实状况当中,得到实际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把握事物的实际进行,
又在使人生的内在发展,去达到长远的实现,
这两种复合起来的结构,在动态发展上回旋往复,
把人生和事物两者之间的内外在关系,运转起来了,
这就让众生在充实自己的成长上,从现实生长上相应得到实现的美妙,
在具体发展当中,内在跟外在互通,长远和当前互通,
人生的成长能够进入到事物的发展里面来,
事物的促进又能够让人生在其中走向外在的实现,
在相对认知的贯通上,形成了起承转合的门户作用。
道德经第十三章感悟
2021-01-04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感悟:
这一章学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观察一件事物最重要的是要体会它无的方面的意义。
我拿昨天晚上的关于“我慢心”事件来做一个关于有和无的解释。当我觉察到自己有傲慢之心,具体表现出来就是我的语言和行为上的对他人不屑一顾的样子,这是它有的方面。当我开始觉察到自己这样很不好,想要去修正,其实这时候就已经开始感受它无的部分了。它给我带来了内心的扭曲和撕裂,一方面觉得这样不好,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如何去改正。当昨天晚上我突然意识到,想要改善这个问题最好的就是接纳自己的这种状态,明白这是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随着阅历增加它慢慢就会消失。
悟到这一点后,很是开心。随后我又往深挖了一下,发现了它的妙处,有傲慢心其根源是因为自卑,需要用强大的外表来掩饰内心的脆弱。所以,傲慢其实也是在保护我脆弱的心❤️。从这个层面看我应该感谢它。
当我把这个问题彻底看透后,内心升腾起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因为“名可名,非常名”。
体会到傲慢的妙处,也理解了“玄之又玄”。
明白了“傲慢”也是我的朋友,以后我就可以跟它和平共处,让它继续为我服务,而我也可以安下心来去学习,不再因此苛责自己。
期待看到更优秀的自己!加油!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感悟:
这一章学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观察一件事物最重要的是要体会它无的方面的意义。
我拿昨天晚上的关于“我慢心”事件来做一个关于有和无的解释。当我觉察到自己有傲慢之心,具体表现出来就是我的语言和行为上的对他人不屑一顾的样子,这是它有的方面。当我开始觉察到自己这样很不好,想要去修正,其实这时候就已经开始感受它无的部分了。它给我带来了内心的扭曲和撕裂,一方面觉得这样不好,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如何去改正。当昨天晚上我突然意识到,想要改善这个问题最好的就是接纳自己的这种状态,明白这是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随着阅历增加它慢慢就会消失。
悟到这一点后,很是开心。随后我又往深挖了一下,发现了它的妙处,有傲慢心其根源是因为自卑,需要用强大的外表来掩饰内心的脆弱。所以,傲慢其实也是在保护我脆弱的心❤️。从这个层面看我应该感谢它。
当我把这个问题彻底看透后,内心升腾起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因为“名可名,非常名”。
体会到傲慢的妙处,也理解了“玄之又玄”。
明白了“傲慢”也是我的朋友,以后我就可以跟它和平共处,让它继续为我服务,而我也可以安下心来去学习,不再因此苛责自己。
期待看到更优秀的自己!加油!
道德经第十三章感悟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试译】
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能够用言辞说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无”,是天地的源起;“有”,是万物的开端。所以,要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源头相同但是名字不同,但是都称得上深远玄妙。而且这不是一般的深远玄妙,而是深远又深远,玄妙又玄妙,这就是天地万物之无穷奥妙的总门。
[心得]
第一次读《老子》,应该是在高中,特别喜欢,手不释卷,能背诵出不少经典名句,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些句子不仅仅是学习写作的语言积累,更是我在困境中的精神营养,当成绩波动,心态不平时,默念一念,很快就能恢复平静,以水之德涵养心性,这是一种智慧。
开篇第一章不太好懂,历来注家都有争议,记得大一的古代文学老师讲的就有三种说法。我比较认可的是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有”和“无”是事物的两种存在方式,是老子的世界观阐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试译】
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能够用言辞说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名”。“无”,是天地的源起;“有”,是万物的开端。所以,要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源头相同但是名字不同,但是都称得上深远玄妙。而且这不是一般的深远玄妙,而是深远又深远,玄妙又玄妙,这就是天地万物之无穷奥妙的总门。
[心得]
第一次读《老子》,应该是在高中,特别喜欢,手不释卷,能背诵出不少经典名句,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些句子不仅仅是学习写作的语言积累,更是我在困境中的精神营养,当成绩波动,心态不平时,默念一念,很快就能恢复平静,以水之德涵养心性,这是一种智慧。
开篇第一章不太好懂,历来注家都有争议,记得大一的古代文学老师讲的就有三种说法。我比较认可的是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有”和“无”是事物的两种存在方式,是老子的世界观阐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