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友为我抄上林赋说明什么
浪漫主义诗歌特点
2、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3、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4、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5、天与短因缘,聚散常容易。
6、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7、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8、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9、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10、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
11、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12、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
13、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14、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15、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16、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1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18、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19、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
20、而我爱夫子,淹留未忍归。
21、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22、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23、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24、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25、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26、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27、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28、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29、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30、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31、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
32、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33、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34、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35、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36、愿君采葑菲,无以下体妨。
37、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38、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39、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40、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41、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42、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3、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4、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45、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中国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语序倒置。诗人为了强化某种情感,或由于叶韵、节奏和换行的需要,往往要调整语序。如杜运燮《秋》:“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这里的“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就是“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过去了”的倒置。这样写,突出了夏季过去的时间意识。再如,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这里的“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就是“如何让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遇见我”的倒置,诗句突出了“如何让你遇见我”的迫切心情。明乎此,在解读诗歌的时候,要善于将倒置的诗句还原,以便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同样,台湾诗人纪弦的《你的名字》中第一节“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两句,将“每夜每夜”置于“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之后,强调了“轻轻地呼唤”之意。
第二,成分省略。日常表达中,句子的成分不能随意地省略,必备的成分必须交代清楚。而在诗歌中,为了使表达更凝练,更简约,使诗句更硬朗、更坚实,往往省略一些成分,让读者去体味,去填补诗句的空白。如,舒婷的《神女峰》(第二节):“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里,诗人将“神女峰”这一陈述对象省略。其意为,诗人对神女峰“人间天上,代代相传”的“美丽的梦”(神话传说),却留给了神女“美丽的忧伤”,进行了历史反思:“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诗人揭掉了“神”的面纱,将“神”还原为大写的“人”!和诗的结尾“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相呼应,凸现了呼唤人性复归的主题。再如,唐祈《老妓女》:“无端的笑,无端的痛哭/生命在生活前匍伏,残酷的买卖,/竟分成两种饥渴的世界。”“无端的笑,无端的痛哭”分别省略了“嫖客”和“妓女”,二者对比,寓意自明。
第三,词性转变。诗歌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临时改变词性,是很常见的现象。如闻一多《口供》:“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句中的“坚贞”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转变成了名词。余光中的《碧潭》写道:“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句中的“玻璃”“舴艋”本为名词,在这里,余先生用作动词,其用语新奇,意蕴丰厚。红旗插上 谢谢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其实很多地方都有的,可以仔细看看,这样太麻烦了。。。用不着发问题上来的呀= -
中国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雨果(法):浪漫主义作家,不过很快就转换成为现实主义作家了,但是作品中仍然部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华兹华斯(英):消极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湖畔派诗人”代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代表作《孤独的收割者》
拜伦(英):也是诗人,代表作《唐璜》
雪莱(英):浪漫主义诗人,表现出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代表作《西风颂》
惠特曼(美):美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代表作《草叶集》
茹科夫斯基(俄):早期俄国浪漫主义代表,俄国抒情诗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
普希金(俄):俄国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和雨果一样前期是浪漫主义,后期转向现实主义创作
莱蒙托夫(俄):浪漫主义杰出诗人代表,代表作《帆》
霍夫曼(德):德国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金罐》
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时期
第二段:秦汉时期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上古期
上古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学。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 个体的演变,《诗经》里的诗歌大都是群体的歌唱,从那时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 位诗人屈原出现,经过了数百年之久。
上古时期的第二段是秦汉文学。秦汉文学出现了不同于先秦文学的一些新的特点。
中古期
中古期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
中古期的第一段从魏晋到唐中叶。这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的 阶段,也是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的阶段。诗,占据着文坛的主导 地位。
中古期的第二段是从唐中叶开始的,具体地说就是以天宝末年“安史之乱” 爆发为起点,到南宋灭亡为止。唐中叶以后文学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韩、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改革,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这次改革。
中古期的第三段从元代开始,延续到明代中叶。从元代开始叙事文学占据了 文坛的主导地位,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从此,文学的对象更多地从案头的读者 转向勾栏瓦舍里的听众和观众。
近古期
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这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壮大、印刷术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 品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二、在王学左派的影响下,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并在作品 中以更加强烈的色彩表现出来;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
三、诗文等传统的文体虽然仍有发展,但已翻不出多少新的花样。
从明嘉靖初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的第一段。
近古期的第二段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与明清易代相比,鸦片战争的炮声是 更大的一次震动。鸦片战争带来千古未有之变局,从此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会。
随着外国翻译作品的逐渐增多,文学的叙事技巧更新 了。
近古期的终结,也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我们仍然划定在“五四”运动 爆发的1919年。
扩展资料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形成和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 :
①容易引起具体意象。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特征,其自身排列有时就会引起某种具体的意象。例如赋和骈文,就大量运用同形旁的字。中国文字的象征表意特征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②汉字一般为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这就使中国诗歌的音节变化有了一整套独特的谨严的格律,并且在外观上构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
③汉语有四声,诗人们利用汉语言的这种特性,写诗时注意字声安排,于是近体诗(五言律诗、绝句,七言律诗、绝句)、词、散曲等诗歌体应运而生,并统领诗坛达千年之久。诗歌充分利用四声变化,造成了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④文言文作为特殊的书面语言,可与日常用语长期分离而保持官方语言的地位,这就发生了文学在文言和白话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内容与形式皆有巨大的差异的现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文学史 (中国从古至今文学发展过程)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我国最早的诗歌是什么诗歌?
我国最早的诗集是诗经,他是我国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自然而然许多人因此认为最早的诗应该就是收入总集中的第一首《关雎》,其实并不是,那么我国最早的诗歌是什么诗歌?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解答解答。
我国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诗诗名为《弹歌》,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八个字,是二言诗,是一首远古时期的古歌谣。此诗在《吴越春秋》里曾有记载,清代文人所编写的《古诗源》中亦收入了这首诗。
《弹歌》
断竹,
续竹;
飞俗,
逐肉。
首诗,是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诗歌作品。这是一首远古民歌,反映了原始兄弟狩猎的生活。《弹歌》选自《吴越春秋》,东汉赵晔编写。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民歌。当时是唱是诵,无从考证,但后人还是将词记录了下来。
原始兄弟,先民们以狩猎为生。由于生产能力水准低下,刀耕火种,狩猎的手段也极为落后。随着兄弟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慢慢地也有了改进。弓弹(也叫弹弓)出现以后,既可以射鸟,又可以射兽,生产能力水准有所提高。
《弹歌》这首民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弹”生产制造的过程和“弹”的用途,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用“弹”来猎取食物的喜悦心情。
诗歌都是古人所做的,也是表达了古人的一种文化思想,是我国现代人的瑰宝,我们应当更加的重视诗歌,重视中华文化的发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