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曹操传
文言文曹操传
第一关—颖川之战
重点:击毙张梁!
牢牢占据张梁身边两个位置中的一个。同时用旋风打击下方的敌兵,当友军把张梁
杀至奄奄一息时,奋力一击吧!这样你的等级可以升到第四级。是否亲刃张宝,都可得到他的太平清领道。
第一章 霸王诞生
第二关—汜水关之战
重点:保住孙坚!
孙坚自己会进行小补给。但注意不要在他的攻击范围里留下可以一击即死的敌兵,否则孙坚就会奋勇杀敌而忘记自身安危了。保住孙坚,战斗结束后他会赠送一把古锭刀给你。另外尽量派你的人包围华雄,不要让关羽接触他,来个“温酒斩华雄”,你的大量经验值就泡汤了。
第三关—虎牢关之战
重点:击败吕布!
本关里,你的部队第一次冲锋的距离要掌握好。若离敌人太近,吕布和他的部队就会一拥而上围攻你。最好让步兵冲到敌我两军的中间位置,抵挡敌军的第一波攻击。这样,敌人的小喽罗们会全部杀出,而吕布则呆着不动,大大减轻了你的压力。击败他们后赶紧把吕布团 团围住,不要留下空隙,以免“三英战吕布”夺了你的头功。
第四关—董卓追击战
重点:消灭伏兵!
这一关敌人分别在右上方的树林里、左下方的山上和河对岸埋伏了郭汜、徐荣和吕布三支人马。先让部队靠近上方的树林,然后派步兵冲进林子里把郭汜引出来。曹操呆在城里吸引徐荣的兵马。郭、徐部全灭后,吕布才会出马,这时,遭围攻的危险已经解除了,你可以轻松的把敌军消灭。打败李儒可获战利品:名马绝影。
第五关—青州黄巾讨伐战
开战时无论选哪个选项难度都差不多。本关战利品是漆黑道服。
第六关—徐州复仇战
重点:击退刘备军!
本关敌人最主要的力量是中途赶来增援的刘备军。千万不要让刘备军绕过城直接来攻你,先派部队冲进城门,这样刘备军也会进城。然后往回退,步兵扼守住城门。用谋士的计策把这四个可怕的家伙解决掉吧。这一仗无论撤兵与否,均可获得陶谦赠送的白银铠。
第七关—濮阳之战
重点:堵住城门!
这一关敌人势力相当庞大,占据下方的城门是成败的关键。先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张辽部,全军向下移动,边打边走。等你堵住城门后,吕布和他的骑兵们就毫无用武之地了,这群笨蛋会挨着个上来送死,好好修理他们吧。全灭敌军后会得到战利品:李广之弓。若是选择中途撤兵,就会进入分支关——濮阳之战(二)
第八关—濮阳之战(二)
陈宫在城中布下了火攻陷阱。如果你打算让曹操逃走,就把一半部队留在城外策应。如果有决心全灭敌军,那么就全体杀入城里。好好利用火堆构成的天然屏障,可以达到阻敌的效果。把敌人全部消灭后可得到连环铠,如果曹操逃走则进入濮阳之战(三)。
第九关—濮阳之战(三)
本关极为简单,过关后可缴获吕布之弓一把。 对战还有夏侯敦-吕布,典韦-吕布
第十关—献帝救出战
为表彰你救驾有功,献帝会赏赐黄金铠一件。如曹操与献帝对话时选择第二项,赏赐品就是圣者宝剑。
第十一关—张绣讨伐战
重点:救出典韦!
在这一关里,你将初次改写历史,如果你用兵得当,猛将典韦可以死里逃生!此仗只能带三员武将出阵(不含曹操和典韦),依笔者愚见,这三个人应该是级别最高的骑兵和谋士(火系策略),外加一个许褚。第一个回合合力击毙胡车儿。用许褚拖住翼侧的敌军,骑兵拦在张绣面前死守,曹操和典韦一面自我补给,一面不顾一切往西撤。杀死胡车儿可缴获飞龙道袍。若典韦阵亡,你会得到他的遗物:凤凰羽衣。
第十二关—袁术讨伐战
冲过栅栏后兵分两路,莫让刘备军抢了头功。过关后战利品是芭蕉扇和风车轮。如果你斩杀了粮官,限定回合数会减为十二,但得到一枚印绶。
第十三关—张绣讨伐战(二)
在张绣伏兵出现时可以选择撤退或是继续进攻,这两个选项的难度差不多。注意在撤退途中,东北方和西北方会出现刘表军拦路。选择进攻的话,要尽快先消灭张绣军。刘表军则会在第十个回合左右出现,以城池为依托可以轻易的解决他们。
第十四关—徐州救援战
开战时最好选择先救刘备,这样刘备军会帮你拖住吕布的兵力。成功救出刘备难度很大,奖品却少得可怜:一枚印绶而已。所以实际作战时毋庸担心刘备的安危,因为他被击败后会逃进城里,不影响你过关。杀死臧霸后可得到没羽箭。
第十五关—吕布包围战
我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突入城中。捉住吕布可得方天画戟。
第二章 河北之争
曹操篡汉文言文翻译
1. 《书孟德传后》全文翻译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
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
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
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
2. 翻译一下这篇文章
译文:我最初被推举为孝廉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264663731,那时很年轻,自以为本来就不是隐居知名的人,惟恐被国人以平凡愚钝的人看待,打算做一郡的太守,认真地处理地政务,来树立名誉,让世人能清楚地了解我。
因此在任济南太守时,开始铲除残暴,改变陋习,公正地选拔人才,这就得罪了那些有权势的宦官,因此遭到那些豪强的憎恨,恐怕给家族招来祸患,所以就借口有病,辞官回乡了。 辞官以后,年纪还轻,看看和我同一年被举为孝廉的人,有的已经五十岁了,还自以为不老,我心里考虑:从现在开始再过二十年,等天下安定以后,才和同年举孝廉的人刚举孝廉时的年龄相仿罢了。
所以在这一年回到家,在谯城以东五十里的地方建造学房,打算秋夏读书,冬春打猎,找个低洼的地方,利用泥水多交通堵塞的条件来隐蔽自己(也就是居于偏远的地方不让人知道),断绝宾客想要和自己往来的念头。然而这个打算未能如意。
后来征召为都尉,还没就职,就又改做典军校尉。心意也就改变了想为国讨贼立功,希望能够封侯,作征西将军,死后在墓道前的神道碑上刻"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愿。
而后遭逢董卓作乱,(我就)组织讨卓义兵。此时纠集兵卒能够得到很多人,然而我常常自己限制,不打算更多募集。
这样做的原因是,兵多意见多,与强敌相争,或者变成意见的开始。所以汴水一战我只有几千人,后来回到扬州重新招募,也还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以后(初平三年)作衮州刺史。击败黄巾三十万人。
接着袁术在九江冒用帝号,部下都向他称臣,城门定名为"建号门",衣着服饰都按天子的典制,两个妻子也预先争做皇后。称帝的野心和计划已定,有人劝他马上就皇帝位,布告天下,他回答说:"曹公还在,不行啊!"后来我讨伐袁术,擒获了他的四员大将,俘虏了他的大批部属,就使袁术走投无路,彻底崩溃,发病死去。
等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力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是他的对手,但又考虑到为国效死,为消灭割据安定全国的大义而献身,足以流传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又斩首而悬之示众了他的两个儿子。
接着刘表自以为是皇帝的同族,怀着邪恶的用心,忽进忽退,以窥测形势,占据着荆州,我又平定了荆州,这就平定了天下。我身为丞相,作为臣子,地位的尊贵已达到了顶点,这已经超过了我的愿望了。
现在我说这些话,好像是自我夸耀,但是想叫人再没有什么说的,因此自己也就直言不讳了。假若国家没有我,真不知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啊!或者有人看见我势力强盛,又生性不信天命这类事,恐怕他们私下议论我,说我有称帝的野心,胡乱猜测,我常常因此内心不安。
齐桓公、晋文公传誉至今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虽然兵势强大,却还能够拥戴周天子啊。《论语》说:"周文王虽然得到天下三分之二诸候的拥护,(足以取商而代之),可是他仍旧服事商纣,周文王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这是强大的诸候能够臣服于弱小的天子啊!以前燕将乐毅逃往赵国,赵王想和他谋划攻燕,乐毅伏地流泪,对赵王说:"我事奉昭王,如同事奉大王一样。我如果获罪,放逐在别的国家,一直到死,连赵国的贱役也舍不得加害,何况燕王的后代呢!"胡亥杀害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得到秦国的信任已经三代了。
现在我统帅三十万军队,我的力量足以背叛,然而我虽然自己知道一定会死,还是要遵从君臣大义,不敢玷辱祖先的教诲而忘掉先王的恩德啊!"我每读这两人的书,没有一次不感动得落泪的。从我祖父、父亲到我,都被朝廷当做亲信并委以重任,可以算是被信任的了,到了子恒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我不是只对你们说这些,也常常把这些话告诉妻妾,让他们都深刻地知道我的心意。我对他们说:"想我死后,你们都应该出嫁,要让你们宣扬我的想法,让别人都知道。
"我这些话都是肺腑之言啊。我所以诚诚恳恳说出这些心里话,是因为看到周公用《金滕》书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自己的缘故。
然而想让我随随便便放弃我统领的军队,把它交给主管人员,自己回到武平国去,这实在是不行的。为什么呢?我真是担心自己放弃了兵权,就会被人谋害啊。
既然为子孙打算,又(考虑)自己失败国家就要危亡,因此不能追慕虚名而处于实际的祸患之中,这是我所不能做的事情。以前朝廷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辞让不接受;现在改变主意准备接受,不是想又以此为荣,是想借此做为外援,做为万全之计。
我每次听说介之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时,没有一次不感动得放下书叹息,深感其中有自省之处。想到我凭借朝廷的威望,代天子出征讨伐,除去自己的弱势来攻克强敌,以小擒大,意中所图谋的事,做起来没有不如意的;心中所思考的事,推行时没有不成功的。
于是就终于平定了天下,没有辱没主上的使命,可以说是上天帮助汉室,不是个人的力量能做到的。然而我的封地兼有四县,享用三万户的租税,我有什么样的功德能接受呢。
天下还未平静,不。
3. 求书孟德传后翻译
【原文】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忠、万、云安多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
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
【题解】 苏辙寄来《孟德传》中有猛虎畏人的说法,这引起了苏轼的极大兴趣,于是对老虎吃人的心理做了一番探讨。作者立论的要点是,老虎吃人之前,必先被之以威,慑于威而惧者方食之,相反,不惧者则不敢食。
这一论点是建立在三个传闻基础上的,第一个传闻,是二小儿在虎以首抵触之时,戏沙自若,虎怏怏离去;第二个传闻是醉者不醒,虎亦不食;第三个传闻更加有趣,夜黑人静时,有人错把虎当成猪狗以杖击之,则虎仓皇逃窜。有这三条轶闻作根据,则作者的立论可以成立了。
4. 求“孟德传”(首句: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dispbbs?boardid=60&id=10628《孟德传》译文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
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不能实现。宋仁宗嘉佑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
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
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
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不饿,多次遇到猛兽,也没死。
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
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
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
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
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
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
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
5. 暑假作业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孟 德 传 【宋】苏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佑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译文:孟 德 传 【宋】苏辙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宋仁宗嘉佑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译文: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答案和解析】D (庶几:希望、企图的意思)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答案和解析】C (A.叙述了孟德的内心思乡状况;B.前者是孟德的生活状况艰难,后者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
6. 请翻译文言文:《孟德传》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
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不能实现。宋仁宗嘉佑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
孟德休掉了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逃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
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
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而不饿,但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逃过了死亡。
用孟德自己的话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总是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
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人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
前后试过很多次都一样。”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这个地方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
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商州知府)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
张安道先生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
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
由此推断这种道(气势力量)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那些猛兽又哪里值得一提呢!忘采纳~。
7.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丘而浣衣于水者 书《孟德传》后的翻译
【原文】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忠、万、云安多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
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
【译文】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有老虎害怕不恐惧自己的人的事,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验证这件事。
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两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两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
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 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有人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必定要蹲坐着看守他,等待他醒来,不是为了等他醒,而来是为了使他害怕。
有人夜晚出门从外面回来,看到有东西蹲在他的门口,以为是猪狗之类的牲畜,用手杖击打它,(它)马上逃逸离去,到山下月光明亮的地方,才发现是老虎。这些人不是有胜过老虎的地方,而是气势盖过它罢了。
使人不害怕,都像婴儿、醉人和来不及知道他(老虎)的时候,那么老虎就怕他,没有什么值得怪异的。所以在结尾书写,用来(让人们)相信采纳子由的说法。
8. 孟德传文言文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孟 德 传 【宋】苏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
既为兵,不获如志。嘉佑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
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
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
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
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
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译文:孟 德 传 【宋】苏辙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
宋仁宗嘉佑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
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
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
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
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
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
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
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
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
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译文: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
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
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
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答案和解析】D (庶几:希望、企图的意思)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答案和解析】C (A.叙述了孟德的内心思乡状况;B.前者是孟德的生活状况艰难,后者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前者介绍孟德的后来境况,后者是作者的评论感想。)12.下列对原文有。
曹操篡汉文言文翻译
贾诩传《三国志》 原文: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败,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锈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节选自《三国志·贾诩传)
译文:
贾诩字文和,是武威姑*(今甘肃武威县)人。年少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看出他是个特异的人才,认为贾诩有张良、陈平的奇策。被推选为孝廉,任郎官,因为身染疾病而离开官职,向西回还,到达了汧,道途中遇到了叛逆氐族人,和贾诩同行的几十个人都被他们所拘执。贾诩告诉他们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千万不要活埋我,我家人一定会以厚礼来赎我的。”当时太尉段颎,从前做过很长时间的.边将,威势震惧西方各地,所以贾诩借段氏来惊骇氐人。氐人果然不敢伤害他,和他结盟后把他护送回去,其余的人都被杀死。贾诩事实上并不是段家的外甥,他能权衡变局以渡过危难,均类似这些例子。董卓进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升迁为讨虏校尉。后来董卓失败,大家都深感恐惧,当时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都想解散军队,乘隙走小道回还故里。贾诩告诉他们说:“听说长安中正在商议想把凉州人全部诛杀,而你们抛弃属众单独行动,就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捆缚起来。你们还不如率领着兵众向西行去,在所经过的地方收编兵卒,来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能有幸把事办成,就遵奉朝廷来征讨天下,如果没有成功,再逃走也不算晚。”大家都认为这样对。后来贾诩为左冯翊,李傕等想因他的功业而封他侯爵,贾诩说道:“这是救命的策略,哪有什么功劳!”坚持拒绝不肯接受。
张绣在南阳,贾诩暗中勾结张绣,张绣就派人迎接贾诩。贾诩游说了张绣与刘表联合。后来太祖接连出兵征伐张绣,有一天曹操带兵退回,张绣亲自追讨。贾诩告诉张绣说:“不可以去追击他,追击他一定会失败。”张绣不肯接纳贾诩的意见,派兵前往和太祖会战,终于大败而退还。贾诩告诉张绣说:“现在赶紧再极力追讨,继续打下去一定可以获胜。”张绣谢绝贾诩的意见而说:“就因为没有采用你的话,以至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失败了,为何还要继续追击呢?”贾诩回答他说:“出兵作战的形势是随时变化的,赶紧前往追击一定会获利。”张绣采信他的话,于是整收溃散的兵卒前往追击,和太祖再度作战,果然获胜而回来。在这之后,太祖在官渡抵抗袁绍的军队,袁绍派人去招请张绣,并且写了封信给贾诩请求结盟。张绣想答应,贾诩就公然的在张绣面前告诉袁绍的使者说:“回去谢绝袁本初,兄弟之间都不能互相容纳,却想要能容纳天下国士,可能吗?”张绣听后大为惊慌,恐惧地说:“何至于到这种地步!”随即私下对贾诩说:“既然如此,那么当何去何从?”贾诩就告诉他说:“倒不如追随曹公。”张绣又问道:“袁绍兵强曹公势弱,而且又和曹公互结怨仇,如何去追随他呢?”
贾诩告诉他说:“正因为如此更应该追随曹公。曹公尊奉天子以统令天下,这是第一个应该追随的原因。袁绍兵力强大,我们以少数的部众前去追随他,他一定不会重视我们。曹公属众弱而少,他能得到我们,一定感到非常的欣喜,这是第二个应该追随的原因。凡是有称王称霸于天下的雄心大志的人,一定会抛弃所的有私人恩怨,来在四海之内表明自己大公无私的崇高的德行,这是第三个应该追随的原因。希望将军你千万不要再迟疑了!”张绣果然听从了贾诩的建议,率领徒众归服了太祖。太祖见到他们,大喜,亲自握着贾诩的手说:“使我的威信显布于天下的人,就是你。”上表推荐贾诩为执金吾,又封他为都亭侯,升迁为冀州的州牧。文帝即位,任贾诩为太尉,进封为魏寿乡侯的爵位,贾诩年七十七岁逝世,谥号肃侯。
《反三国志演义》最新txt全集下载
反三国志演义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反三国志演义最新章节
反三国志演义最新章节TXT----- 三国之不得一统,由于诸葛非一统之才,隆中坐对,仅许三分,卒亦只定三分之局。其与孙刘,才智匹敌,自知颇明。刘备时当狼狈失据之秋,能分鼎足而立,已出非望。故三国之成,自以刘备得诸葛始,而诸葛得自徐庶走马之荐。未荐诸葛以前,诸葛无由出,三分不可定,是即非三国史也。非三国之史而翻其案,是为冗笔。又三国之主,以曹操,孙权,刘备三人当之,其他不与也。《三国演义》前三十回中,皆为黄巾宦官内外交煽,以致群雄四起之史,其书主张由和而分之理,自不得不追溯大乱之源。而董卓,孙坚,袁绍,袁术以至孙策等,此仆彼兴;下至张绣,张鲁,李傕,郭氾之辈,扰攘无忌;余如王允之忠,陶谦之让,董承之义,祢衡之正,吕布之雄,陈宫之智,无非为三国前驱,其事虽不无可传,要均非三国史中主要人物。入三国史后,即尽死灭无余,不足叙也,故此从此后翻写。本站7×24小时不间断超速小说更新,请牢记阅精小说……
请采纳
贾诩字文和文言文翻译
那以后曹公迫降了张鲁,夺取了汉中,刘晔劝说曹公趁着胜利的气势夺取蜀汉,说:“刘备是人中豪杰,有器量却迟钝,占据蜀地时间较短,蜀人没有(完全)归附(他)。现在攻占汉中,蜀人震动惊惧,趁着他们惊慌失措而镇压他们,没有不成功的。如果(行动)稍微延缓一些,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并且做了丞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并且做了将军,蜀人已经安定下来,凭借险要地势守卫要害之地,(就)不可以(再)攻打了。”曹公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就回去了,天下都惋惜刘晔的计谋没有被采纳。
春秋的时候,楚国子重讨伐郑国。晋国栾武子去救郑国,(两军)在绕角相遇。楚国军队退走,晋军就进攻蔡国。楚将率领申、息两地的军队救蔡国。晋国的众位将军都想出战,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对栾武子说:“我们来救郑国,楚国军队不出战,我们就来到这里(攻打蔡国),已经是转移(进攻目标)而杀戮。攻击没有完成,又激怒楚国军队,开战(的话)一定打不赢,即使打赢了也不光彩,如果不能战胜楚军,就是更大的耻辱,不如回去吧。”于是保全军队归国。军队长时间在外(征战),贪图一次胜利就轻率地与敌人交战,我方疲惫敌方士气昂扬,失败常常是十次中有九次。古来熟悉兵法的人,大概(都)明白这一点啊。
用兵的难点,在于被(军情)以外的(因素)影响而(盲目)行动。力量能够达到,可道义不允许,君子不打(这样的仗);道义上可以做,可力量达不到,君子不勉强打(这样的仗)。魏文帝刚接受汉禅位(的时候),想对孙吴、蜀汉用兵,拿这事问贾诩。贾诩说:“吴、蜀虽然都是不起眼的小国,(但都)仗恃地势险阻。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明白虚实大势,陆逊懂得军事形势。(他们)占据险要地形守卫要害之地,都很难一下子图谋(得手)。用兵的规律,先有胜算再出兵,估量敌人的力量(再)调兵遣将,所以用兵(的时候)不会失算。我私下里忖度群臣,没有人是孙权、刘备的对手,即使借助天子的威势面对敌人,(我也)看不到完全胜利的形势。”魏文帝没有听从(贾诩的话),于是发动江陵之战,士兵死伤很多。此时魏文帝刚接受禅位,想凭借武功向四境炫耀自己的力量,贪图侥幸得到胜利,没有时间考虑打败仗(后)(国家)处于劣势的羞辱。魏国(有)很多谋臣,大概一定有明白这个道理的,可是都不敢进言 。贾诩能说出这些话,可以说是不被(军情)以外的(因素)影响而(盲目)行动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