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车是攻城利器
自行火炮的特点和优势
自行火炮是一种安装在各种车辆底盘上,不需外力牵引而能自行运动的火炮。它越野性能好,进出阵地快,多数有装甲防护,战场生存力强,有些还可浮渡,能够更紧密地同机械化部队协同作战。
自行火炮按装甲防护可分全装甲式(全封闭)、半装甲式(半封闭和顶部、尾部暴露)、敞开式(没有装甲防护)3种。全装甲式的具有对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防护能力。
自行火炮主要由武器系统、底盘部分和装甲车体3部分组成。武器系统包括火炮、机枪、瞄准系统和装填弹系统等。底盘系统通常采用坦克或装甲车的底盘,有的则是专门设计的底盘。全封闭或半封闭自行火炮的装甲材料,主要有钢质和铝合金两种,前装甲厚,侧、后部装甲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的各方为增加火炮的机动性能,直接将火炮装在汽车的底盘上,出现了最早的自行火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坦克的发展,自行火炮作为有力的支援武器,得到了迅速发展。
现代的自行火炮的特点,一是机动性好。最大时速30到70公里,最大行程250到700公里,具有良好的越野能力。战斗中可执行防空、反坦克、对地面目标的攻击。美国的203毫米自行榴弹炮,可在30分钟内分解为底盘和炮身两大部分,以便用飞机空运至战场前沿。
二是火力配系合理。火炮与车辆相结合为一体是自行火炮一大特征,什么样的火炮都可以往车上装,如榴弹炮、加农炮、迫击炮、无坐力炮、高射炮等,可根据战场需要迅速形成合理的有效的火力配系,最大程度地发扬火力。
三是防护力强。现代的自行火炮大都采用坦克、装甲车底盘,履带驱动,装甲车体的装甲厚度可达10到15毫米,可安装比同样底盘的坦克更大口径的火炮。70年代美国改型的M109A1式和M109A2式自行榴弹炮,身管长为口径的39倍,射程达1.8万米。
炮车是攻城利器
-
【云梯】
云梯在古代属于战争器械,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古代的云梯,有的种类其下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故也被称为“云梯车”,配备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有的带有用滑轮升降设备。 云梯的发明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国能工巧匠公输盘(鲁班),其时楚惠王为了达到称雄目的,命令公输盘制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架云梯。
-
【火箭】
中国是古代火药火箭的故乡。由中国古代军事家最早运用火药创制的火箭,方法是将引火物附在弓箭头上,然后射到敌人身上引起焚烧的一种箭矢,或用于过年过节放烟火使用。火箭这个词在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代就已出现。在公元228年的三国时期,魏国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装上火把,当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进攻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时,魏国守将郝昭就用火箭焚烧了蜀军攻城的云梯,守住了陈仓。"火箭"一词自此出现。不过当时的火箭只是在箭头后部绑附浸满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射至敌方,达到纵火目的的兵器。
-
【投石机】
投石机是上古时代的一种攻城武器,可把巨石投进敌方的城墙和城内,造成破坏。
投石机又称炮,可以投掷一个或多个物体,物体可以是巨石或火药武器,甚至是毒药和尸体,这可能是最早的生化武器。投石机是冷兵器时代最佳的攻城利器。
-
【冲车】
临冲吕公车,是一种安有八个车轮、高五层的攻城塔。最下层是推动车前进的士兵,其它四层装载攻城的战斗士兵。车高约12米、宽6米、长8米。
临车利用自身的高度,从车中直接向城内射击,也可用来接近城墙,破坏女墙(垛墙),直接攻打城墙上的守敌。车中除了装备有各种长兵器,还常常装载强弩、石炮等重武器。
-
【三弓床弩】
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箭矢以坚硬的木头为箭杆,以铁片为翎,世称“一枪三剑箭”,床弩也可发射“踏橛箭”,发射的时候蔚为壮观,箭支有如标枪,近距离发射可以直接钉入到城墙里面,齐射的时候,成排成行的踏橛箭牢牢地钉入城墙,攻城兵士可以藉此攀缘而上。
中国古代战车
古代战车多厉害?
战车,即作战用车。战车自古就有,最早用于装载兵员,后来形成武装战车,作战时可发挥巨大作用。古代战车和现代战车相比,当然是相差很远了。但在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有些战车还是相当厉害的,比如下面几种,堪称霸王车,撞上死,靠近亡,一种将敌化白骨,一种灭敌一里外。
明代万全车。明代使用的一种战车,用于突破敌人阵地。这种车有高高的车厢,围住三四,车厢即盾牌,可挡敌人矢石刀枪。车厢上绘虎形,以示威。车帮上有若干孔洞,以出长枪、火箭、弩箭等。车厢内置兵数人,备有火铳、火箭、长枪、弩箭等兵器,运输时用五匹马驾着。冲击敌阵时,以九匹重甲铁骑驾驶,直冲敌阵,车内士兵通过车厢孔洞对敌人进行杀伤。此车威力强大,敌人撞上死,靠近亡,犹如现在的装甲车一般。
铁汁神车。明代一种威力强大的战车,主要用于守城。这种车用坚木制造,下面有四个轮子,可以推动。车上装载一个冶炉和溶化的一大锅铁水。将竹子剖开,作为导流铁水的槽子,为防止铁水将竹槽焚化,要在竹子上涂以胶泥,晒干后使用。如果敌人攻城,就把此车推到城上,将铁水倒到城下,铁水下落,冒出万道火星,到处乱崩,铁水浇到敌人身上,可将敌人化为白骨。《火龙神器阵》:“用此车五十辆,足抵精兵十万,且力不疲而功莫大焉。”五十辆这种车,就可抵挡十万精兵,非常厉害了!
架火战车。明代威力强大的集束火箭战车,可一次发射火箭16支,最大射程六百步(约900米),有效射程五百米(一里地)以上。车上还有火铳、长矛各二,用于近距离攻击。架火战车上有棉帘,运动时将帘子放下,发射火箭时将棉帘卷起来。架火战车发射时,点燃引火总线,火箭犹如条条火龙,160支火箭同时发射。一时间,火闪烟飞,声如雷鸣,直接飞向一里地之外的敌阵,可灭敌于一里之外,烧毁敌营,烧焦敌人,威力强大。
中国古代战车
.巢车
巢车又名楼车,主要作为古代攻城的战略性武器存在,是一种专供观察敌情用的瞭望车,车底部装有轮子,可以推动,车上用坚木竖起两根长柱,柱子顶端设一辘轳轴 (滑车),用绳索系一小板屋于辘轳上,板屋高9尺,方4尺,四面开有12个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敌人矢石破坏。屋内可容纳两人,通过辘轳车升高数丈,攻城时可观察城内敌兵情况。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时,楚共王曾在太宰伯州犁的陪同下,亲自登上巢车察看敌情。23年王莽军围攻昆阳时,造高10余丈的大型巢车,用来观察城内守军动态,称为云车。
宋代又出现一种将望楼固定在高竿上的“望楼车”。这种车以坚木为竿,高8丈,顶端置板层,方阔5尺,内容纳一入执白旗瞭望敌人动静,用简单的旗语同下面的将士通报敌情。将旗卷起表示无敌人,开旗则敌人来;旗竿平伸则敌人近,旗竿垂直则敌到;敌人退却将旗竿慢慢举起,敌人已退走又将旗卷起。望楼车,车底有轮可来回推动;竖杆上有脚踏橛,可供哨兵上下攀登;竖杆旁用粗绳索斜拉固定;望楼本身下装转轴,可四面旋转观察。这种望楼车比巢车高大,观察视野开阔。后来随着观察器材的不断改进,置有固定的瞭望塔,观察敌情。
二.木幔
木幔,是古代一种装有木板作掩护的攻城车。是古人在攻城在对付守城方类似箭石等投掷物时想出的办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用草、布、木、皮等各种材料造出一大块东西,挑起悬挂在城墙外,就能对抛射物进行缓冲。它们被称为“籍幕”、“布幔”、“木幔”、“篱笆”、“皮帘”等。《宋书·武帝纪上》:“ 张纲 治攻具成,设诸奇巧,飞楼木幔之属,莫不毕备。”《通典·兵十三》:“以板为幔,立桔槔於四轮车上,悬幔逼城堞间,使趫捷者蚁附而上,矢石所不能及,谓之木幔。”
三.轒轀车
轒轀(fényūn)车,古代攻城武器名。为四轮无底木车,上蒙牛皮抵御城上箭矢,人在车中推车前行,可掩护士卒抵近城墙进行攻击,但无法直接破坏城墙。一车可藏十人左右。据《武经总要》记载:轀轒车,下虚上盖,如斧刃(其车梯盘勿施桄板,中可容人着地推车),载以四车轮,其盖以独绳为脊,以生牛皮革蒙之。中可蔽十人,坟隍推之,直抵城下攻厥。
在南北朝的时候经过侯景的改良成“尖头木驴”,据《太平御览》、《梁书》及《通典》,因《通典·兵典》的详细记载:梁将侯景反,兵逼建业,皆危惧。梁将羊侃为守城督,因伪称得外射书,云「邵陵王、西昌侯兵已至近路」,乃少安。贼为尖头木驴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铁镞,以油灌之,掷驴上,焚之俄尽。
为增加行车的安定性,该器具路轮又增加成为六个,车长为一丈五尺(4.7 公尺),高八尺(2.504公尺)。《武备志.军资乘攻二》记载:古时攻城战车。六轮,上横大木为脊,长一丈五尺,高八尺,上尖下方,外蒙以生牛皮,内载十人;推逼城下,以攻城作地道。
四.撞车
撞车,是中国古代量破坏城墙或城门的主要兵器,靠冲撞的力量破坏城池的防御措施。《三才图会·器用五·撞车图说》记载:“撞车:上设撞木,以铁叶裹其首,逐便移徙,伺飞梯临城,则撞之。”
五.临冲
临冲,又称临冲吕公车或吕公车,相传此车便是由姜太公发明的,因其受封于吕地,所以尊称为吕公。而实际上,临冲吕公车最早成型应该追溯到宋代,明代才有较多应用。
临冲吕公车是古代一种巨型攻城战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战车。车高数丈,长数十丈,车内分上下五层,每层有梯子可供上下,车中可载几百名武士,配有机弩毒矢,枪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坏城墙设施的器械。进攻时众人将车推到城脚,车顶可与城墙齐,兵士们通过天桥冲到城上与敌人拼杀,车下面用撞木等工具破坏城墙。这种庞然大物似的兵车在战斗中并不常见,它形体笨重,受地形限制,很难发挥威力,但它的突然出现,往往对守城兵士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从而乱其阵脚。
1621年,明熹宗派朱燮元守备成都,平息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的叛乱。当时,叛军将成都团团围住,昼夜攻打,用钩梯爬城,在城外垒土山,设工事,居高临下,用强弩射城上守兵。守军用火炮、火箭反击,双方相持不下。这天城外忽然喊声大起,守军发现远处一个庞然大物似的战车用许多牛拉着,向城边接近,车顶上一人披发仗剑,装神弄鬼,车中数百名武士,张强弩待发,车两翼有云楼,可俯瞰城中。战车驱近时,霎时毒矢俱下,城上守兵惊慌失措。朱燮元见状沉着若定,告诉官兵这就是吕公车。立即命令架设巨型石炮,以千钧石弹轰击车体,又用大炮击牛,牛回身奔跑,吕公车顿时乱了阵脚,自顾不暇。
六.云梯
云梯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古代攻城器具,是古人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它并不是很多影视作品中最常见到的那种,长得像一个竹梯的东西。这种器具有的种类其下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故也被称为“云梯车”,配备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有的带有用滑轮升降设备。 云梯的发明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国能工巧匠公输盘(鲁班),其时楚惠王为了达到称雄目的,命令公输盘制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架云梯。《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曰“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说明云梯另外一个用途可以登高望远侦探敌情。
战国时期的云梯,从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所示图案判断 ,系由3部分构成:底部装有车轮,可以移动;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于城墙壁上;梯顶端装有钩状物,用以钩援城缘,并可保护梯首免遭守军的推拒和破坏。唐朝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很大改进:梯身(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在底盘上;在主梯之外,又增设一具活动的上城梯(副梯),其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可以沿着城墙壁面上下滑动,谓之飞云梯;云梯的底部则“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而活动的上城梯的设计,则大大降低了云梯在接敌前的高度。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设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同时又保证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与城缘接近,免遭守军破坏。宋朝的云梯结构有了更大的改进,采用了中间以转轴联接的折叠式结构,并在梯底部增添了防护设施。此外,上城梯(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有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等。这些改进,使登城接敌运动简便迅速。明朝以后,由于火器的迅速发展,这种笨重的木制云梯也逐渐被废弃,推出历史的战争舞台。
七.壕桥
壕桥又称为“飞江”或“飞桥”,是古人为了通过城外的壕沟或护城河等障碍,作为攻城军机动性的便桥。我国自战国时代便有使用壕桥的纪录,根据《六韬·虎韬·军用》的纪录中有:“渡沟堑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4.7公尺),长二丈(6.26公尺)以上,着转关、辘轳、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由此可知宋代之前我国在壕桥的发展方面已极为成熟,不但应用了销轴、辘轳等机械装置,其桥宽达一丈五尺,若一次使用八具,可以提供宽达十二丈(37.56公尺)的正面供部队通过。
《武经总要》记载,宋时壕桥已普遍装上轮子,做成车型,以便推徙。所载的宋代壕桥类器材总共有五种,壕桥的宽度是视城壕或护城河的宽度而定,这些壕桥多半是在围城时攻方观测后就地取材制作的。为了运输的方便,壕桥的桥座下有两个大轮子,以便攻城军可以出其不意的部署壕桥,使部队迅速通过桥面,进行攻坚作业。为了确保桥面的安定性,壕桥的前端有两个用来固定的小轮,当小轮陷入对岸的土壤中,就可以使桥更为稳定,此种特殊设计比起前代用许多绳子固定的方法,显然较为进步。而到了唐代,护城河宽达二丈。制造壕桥不易找到巨大木材;桥过长时,使用也不便。 所以当壕沟或护城河过宽时,则利用机构较为复杂的折叠桥。
八.投石车
投石车想必大家也不会陌生,它是利用杠杆原理抛射石弹的大型人力远射兵器,它的出现,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战争的需要。如中国象棋黑方的炮写作“炮(石包)”,就是投石车,火字偏旁的炮,古文中多指的是炮烙。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但宋代较隋唐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不仅用于攻守城,而且用于野战。古书中的“抛石”、“飞石”指的就是投石车。
最初的投石车结构非常简单,只是用一根巨大的杠杆,长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装载的石块,短端系上几十根绳索,当命令下达时,数十人同时拉动绳索,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块抛出。中国战争史上投石车首次大规模使用,应当是李信攻楚的时候,楚军秘密准备了大批投石车,当秦军渡河时突然同时发射,无数尖利的石块乌云般砸向秦军,二十万秦军全面溃败,李信自己也兵败自杀,可见当时投石车的威力,堪称古代远攻武器之王。随着技术的发展,投石车也越来越先进,很多三国游戏中的“霹雳车”就是战国时代投石车的改进形。
中国的投石车在宋代到达高峰,宋代兵书《武经总要》中记载,“凡炮,军中利器也,攻守师行皆用之”,足见对投石车的重视,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八种常用投石车,其中最大的需要拽手250人,长达8.76米,发射的石弹45公斤,可射90步,即140多米。也许《武经总要》可能是出于保密或者故意误导敌人的目的,将发石车的射程大大缩小了,实际上根据别的古籍记载和现代科学计算模拟,这种投石车的发射距离不少于500米,这在冷兵器时代,可说是超远程打击了。中国是北宋-南宋时期发明的对重式投石车,金国在灭亡北宋的汴京之战中,一夜之间架设抛石车5000余座,在汴京长达50里的城墙外同时向心突击,金军发射了无数的石弹,以至于汴京郊外当时竟然再也找不到石块!攻城时先将护城河填平,而后万炮齐发,再辅以大量强弩,一举击溃守城部队的部署,进而出动与城墙等高、可容纳80人的巨型攻城车对城池展开登城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壮观的发射场面,简直不逊于现代战争规模的火力准备!
中国古代战车,中国古代战车
聊聊古代战车的那些兴衰!
春秋无义战"出自孟子·尽心下,意思春秋没有正义的战争,不是礼乐征伐出自周天子这种 义 ,而总体来说春秋战争相对于战国来说,以争霸为主,称霸诸侯即可,而战国则是以一个国家灭亡为目的,更加残酷。春秋战争的形式多为双方约定时间,在边疆平原地带摆明车马,遵循“兵对兵”“将对将”的原则,摆好车阵对冲,类似于今天的坦克集群对坦克集群对战。
在春秋时期,“千乘之国”则是当时强国的体现。在春秋时期的战车,一般是四匹马拉的两轮木质马车。车上若是没有国君或统帅的话,一般居中的都是御者,就好比现在坦克上的驾驶员一样。
一左一右分别是弓手和戈手,在左边的叫做车左或者甲首,主要武器是弓箭,负责远射(也是一车之首,类似于现在坦克上的车长),在右者叫车右或者戎右,或叫骖乘,主要武器是戈或者戟,主要任务是冲击敌阵时挥戈杀敌,或者与对方战车错车时,钩杀对方车上的士兵,并且车右还需要掌握修理技能,当战车出现故障,车右需要跳下来进行战场抢修。
《周礼•地官》云:“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按照周礼,旅由五卒——即20辆战车、士兵500人组成,师由五旅,即100辆战车、士兵2500人组成;军有五师,即500辆战车和士兵12500人组成。”
随着时间推移到从春秋中后期,士阶层在战争中的比例逐渐减少导致的,随着步兵比例的逐渐增大,战车比例逐渐减少,直至退出历史舞台。
到战国时期,在利益的驱使下,各诸侯纷纷突破底线,在战争中无所不用其极,战车的局限性进一步被放大,最终只能成为战场上的点缀,另一方面,马鞍的发明的改进也使得骑兵愈发重要,战车在速度上最后一点点不明显的优势也最终丧失了,可以说,战车的消失是经济、文化与科技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今天的骑兵一样,也逐渐退出战争的历史舞台。
古代的战车左边是谁?
古代的战车有哪些形式的?最早的战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战车作为诸侯国征伐的主要工具早在夏商周时代就出现了。据史书记载,目前已知的道我国最早的战车是在夏王启指挥的甘之战中出现的,可以说,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战车的国家。
甘之战是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启率夏军在甘(今陕西户县境,一说河南郑的其现那不州西,或说河南洛阳西南)与有扈氏进行的一次交战。在这次战役中夏王启杀死了禹的继承者益,之后积极组建军队、加强统治机构。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获取中原各部族首领的支持,夏王启还将各部落首领转化为诸侯、贵族,使世袭制最终合法化。这次战役不仅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军事史上也有重要意义:在这次战役中,第一次出现了战车。
战车是中国古代用于战斗的马车,一般为独辀、两轮、方形车舆,驾2匹马或4匹马。战车的种类很多,有轻车、冲车和戊车等。一般车上有甲士3人,中间一人称为“御者”,负责驾车;左边一人称为“射”或“多射”。
负责远距离射击;右边一人称为“戎右”,负责近距离的短兵格斗。此外,车上的3名甲士分别备有一把青铜剑用于防身,在战车毁坏或敌人跃上战车时作贴身战斗。战车上的甲士还穿着各异的皮制甲胄,并手拿盾牌用以防身。
战车的主要武器有两类,远射兵器和格斗兵器。远射兵器主要是弓或弩,由射手负责使用,主要在战车较远距离冲击时进行射击。格斗兵器为戈,由“戎右”使用,在战车交错时用于勾击或啄击。戈是一种长柄的勾状兵器,有锋利的双面刃和前锋,通常战车所配自从在夏王启指挥的甘之战中出现战车后,战车的威力越来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备的戈一般长3米左右。
后来,随着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车成为战争的主力和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标准,于是就有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到了汉代,随着骑兵的兴起,战车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